一、师资队伍建设
(一)实施校企“双专业负责人”制度。聘请5名企业专家分别担任各专业负责人,引领专业建设,提升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利用企业专家对专业的应用认知度和在企业界的影响力来扩大专业群中各专业在社会中的知名度。以社会服务带动校内专业负责人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每位专业负责人至少主持一项院级课题,至少参加一次国内外培训,全面提升专业负责人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综合素养。
(二)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机制。在企业设置教师实践岗,在校内设置专家兼职岗位,通过“人员互聘、职务互兼”,开展校企“双向服务”,两年内将派出18名教师轮流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将最新的主要生产工艺技术、职业标准引入人才培养过程,用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引领教师专业教学,促进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融合度;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升教师对企业正在应用的专业知识的把握度。
(三)完善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机制。聘请具有和专业群相关工作岗位实践经历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担任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两年内增聘15名兼职教师,同时建设40名兼职教师资源库,通过教育培训、专业建设等途径重点培养15名兼职教师,逐步形成专业结构合理的兼职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取得多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职业资格,教师队伍“双师素质”达到80%以上。
(四)完善教师实践锻炼、培养机制。建设期内,每位专任教师累计不少于2.5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岗位兼职、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员工培训等形式,把企业实践收获转化为教学资源,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专业群教学团队专业业务素养;通过国培、省培、专业知识高级研修班等培养途径,提升教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能力。
(五)提升教师创业能力培养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加强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积极支持教师参加高职教师信息化技术大赛,借此促进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人才模式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重视专业调研,针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域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生职业认知与职业发展规律,依据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以能力为主线,学校企业“双主体”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素养+通用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按照“通识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途径,逐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构建行业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三层递进。创新“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二)吸收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构建以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发专业群职业素养和通用技能模块化课程:创新创业课和专业平台基础课。其中,创新创业课包括: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化工行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程》等课程;专业平台基础课包括:基础化学、化工安全技术、化工环境保护概论、化工视图与制图等。以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石油炼制技术、石油化工技术、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等核心课程为模块化课程,融合职业资格证书,构建“专业群平台课+专业方向模块课”的课程体系。
(三)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标准、技能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各专业技能标准,对应各专业资格证标准,开发15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4个,搭建公共资源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贯通的理实一体化、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引进MOOC、微课等多种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利用专业群互通性,开发涵盖专业群学生基础技能和专项技能的院级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争取获得国赛一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2项。尝试“订单班”为载体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校企双导师全过程指导完成企业真实业务,组建3个订单班和两个冠名班。
(五)建立定期调研和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形成专业评价标准。实施企业、学校和社会多主体评价体系,及时掌握化工技术类专业的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改善人才培养质量和评价模式,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群在未来学院专业扩展中的引领作用和涵盖能力,适时调整专业群内所含专业的范围。
三、实训条件建设
(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化工技术专业群岗位要求,贯穿“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培养,在“通用技能”培养的基础上,以各专业“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培养为核心,按照“职业素养+通用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课程设计思路,构建“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能力渐进”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
(二)校企联合共建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化工实训、实验基地”,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生态环境。整合校内外实训资源,对现有“化工实训、实验”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完善专业群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实训、实验资源共享,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营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生态环境,改变传统教学形态。
1.完善实境化、特色鲜明、职场氛围浓厚的专业个性化实训室。以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石油炼制技术、石油化工技术、工业分析技术等专业技能实训室为重点,完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4个。联合行业企业参与,设立“厂中校”模式,打造实境化、开放式、多功能的校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进行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浓厚的职场和企业文化氛围。
(1)完善建成应用化工技术实训室1个:满足80人实训,培养学生应用化工专业技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2)完善建成精细化工实训室1个:满足60人实训,培养学生精细化工专业技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3)完善建成石油化工模拟实训室1个:满足40人实训,培养学生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专业技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4)完善建成工业分析技术模拟实验室1个,满足80人实训,培养学生工业分析技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2.新建创新创业实训室1个:建设创新创业实训室1个:满足20人实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三)探索“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在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技术、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中探索建立“厂中校”实习基地1个,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在企业设立开放式实习实训基地。
(四)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开发实训资源。加强与企业在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导师带徒、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实习实训效果和技能训练水平。力争做到通过实训可以独立顶岗。